一出事故就查灭火器,形式主义防不住安全事故
山东栖霞金矿事故刚过去不久,2月17日,山东招远市夏甸镇曹家洼金矿在设备检修时发生火灾,导致6人遇难。短时间内接连发生两起金矿安全事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消逝,10多个家庭失去亲人。人们痛心的同时不禁发问,究竟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将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
生产安全重于泰山从来不是一句空话,绝不能等出事了才后知后觉地重视起来。今年1月,栖霞金矿爆炸事故发生后不久,山东决定在全省开展为期半年的拉网式、起底式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就是要有效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曹家洼金矿作为非煤矿山,正是排查整治的重点单位之一。
据媒体报道,此次事故发生前不久,夏甸镇曾组织检查组到曹家洼金矿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检查。那么,检查组当时有没有发现和指出问题?企业整改是怎么落实的?监管部门有没有尽到相关责任?这些都有待深入调查。
为什么刚开展完隐患排查,还是发生了事故?只要我们冷静的分析下,隐患排查是根本防不住事故的,特别是监管部门主导的隐患排查。
1)突击式安全检查倒逼企业搞形式主义。
一人感冒大家吃药的监管模式已经烂熟于心,套路再熟悉不过。
按说各地在这件事上已经不用开会发文件了。
只要出了事故,监管部门早早做好了检查的准备,企业早早做好了迎检的准备。
而这时候企业会把迎检作为头等大事,
梳理制度,整理档案,完善记录……
做的更周密一点的,开个警示教育会、组织一次演练,领导带队检查……
绝大部分人的精力都用在了组织安全生产活动上,却没有心思没有关注安全生产本身,这个时候对作业现场的监督、管控不是加强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但是,这些形式往往是检查的要点重点,甚至是工作亮点。
任何企业都会做,而且要做的完美。
2)隐患排查就是以“静态的点”搏“动态的线”。
政府监管
一出事故就查灭火器,形式主义防不住安全事故.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