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
环境卫生
一、震后应急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灾区各地必须及时动员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其主要内容是:
做好水源保护;设置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人和动物尸体。
灾民临时集中、分散住所、医疗点、救灾人员临时居住地等人群集中区域是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区域。
二、对灾民临时住所的要求
(一)必须选择对人体安全有保障的场所或地点,尤其是灾民集中救助场所的选择,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二)选用轻质建筑材料、临时住所要能遮风防雨,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
(三)取暖做饭要注意安全,有人看管,防
CO
中毒与
火灾
的发生。
(四)在临时居住地设定临时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设置垃圾、污水收集点;禁止在灾民集中居住场所内饲养畜禽。
(五)注意鼠、蚊、蝇等媒介生物密度,适时进行消杀。
三、构建临时厕所,强化粪便处理
在解决灾区人民饮水、吃饭的同时,修建临时厕所、恢复环境卫生设施是应急安置灾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不能
"
有的吃,没得拉
"
。在救灾工作展开后,加强粪便管理是灾区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修建的临时厕所应能防止粪便污物外溢;不污染周围环境,尤其不能污染水源;不利于蚊蝇孳生;发生肠道传染病的病例或流行时,粪便必须有专人负责进行及时消毒处理。
(二)在灾民临时居住场所,按人口密度合理布局。应急临时厕所模式,可选择粪便与尿液分别收集的措施,尿液及时排放,粪便每日施加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三)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土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
(四)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地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
20
厘米,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
(五)在特殊困难情况下,为保护饮用水源,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待灾害过后运出处理。
(六)集中治疗的传染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
散居病人的粪便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漂白粉
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
5
:
1
,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
生石灰
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
四、垃圾和污水的收集与处理
(一)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并加强管理,生活污水应定点倾倒。
(二)及时用药物对垃圾站点与污水倾倒处进行消毒杀虫,控制苍蝇孳生。
(三)传染性垃圾必须消毒处理,有条件可采用焚烧法处理。
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