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冻伤
冻伤的概述❶发病原因❷临床表现❸诊断❹治疗❺预防❻职业病诊断❼冻伤的概述❶
冻伤是低温寒冷侵袭所引起的损伤,有两类: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non-frost cold injury) ,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如冻疮、战壕足、水浸足、水浸手、防空壕足等。另一类称冻结性冻伤(frost cold injury) ,由冰点以下的低温(一般在-50℃以下)所造成,分局部冻伤(又称冻伤)和全身冻伤(又称冻僵)。全身性冻伤,一般情况下极少发生。❶冻伤的概念
好发部位:身体暴露部位,手、足、耳、鼻、面部最多,小腿冻伤、会阴冻伤也时有发生。 冻伤的破坏由两方面造成:一是:体液结冰破坏细胞,二是冻伤的组织阻碍局部血液循环造成血液淤积,最终导致大范围组织坏死。
1.冻结性损伤2.非冻结性损 伤 依损伤的性质, 冻伤可分为:1.全身性损伤(包括冻僵、冻亡)2.局部性损伤(冻伤、冻疮、浸泡手)
冻结性与非冻结性的损伤的区别,主要在于受损伤时环境的温度是否达到组织冰点以下和局部组织有无冻结史而定。在实际遇到的伤员中,以局部冻伤最为常见,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冻伤,即指此类损伤。有时轻微的局部冻伤与冻疮往往不易区别。此外,也有以损伤进行分类的,即分为全身性损伤(包括冻僵与冻亡)和局部性损伤(包括冻伤,冻疮,占壕足,浸泡足(手)等)。 局部性损伤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颜面等。其中以足部尤为多见,据统计约占冻伤总数的半数以上。例如抗美援朝期间我志愿军某部统计的后送冻伤伤员中,下肢冻伤占97.3%,上肢占2.7%,但平时与战时也略有不同,据某寒区部队近年冻伤的统计,足占52.8%,手占36.5%颜面占11.7%(耳鼻)。
冻伤的概述❶发病原因❷临床表现❸诊断❹治疗❺预防❻职业病诊断❼发病原因❷
❷发病原因日常生活或职业性接触低于0℃的环境或介质(如制冷剂、液态气体等)时,当组织温度降低到―3.6℃~―2.5℃时,即可发生组织冻结,产生冻伤。
❷发病原因 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其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 气候因素: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潮湿和风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 局部因素: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全身因素:如疲劳、虚弱、紧
低温冻伤.pptx